陪着 ≠ 陪伴,养儿育女务必注重情感投入

对这种孩子在一旁玩耍、父母却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教育模式,我觉得可以称为“打卡式育儿”

我家小区西北角新修了一个游乐场,面积不大,有滑梯、蹦床、秋千架等,吸引了不少孩子。

每次去菜鸟驿站取快递,我都会经过这个游乐场。我很快观察到一个现象:孩子们在游乐场玩耍,他们的父母多在旁边陪着。但是这些父母不是在看手机,就是在聊天,没有一个能真正陪着孩子玩耍。就是说,父母虽然在孩子身边,但注意力并不在孩子身上。

如今互联网普及,网友们对家庭教育模式做过很多有趣的总结。

例如,“丧偶式育儿”指家庭教育中的一方(多指父亲)缺失;“外包式育儿”指父母出钱把孩子交给别人(老人或保姆)带,以减轻自己的压力;“抄作业式育儿”指看别人怎么做自己就怎么做,照搬照抄、不动脑子、不变通;“快进式育儿”指父母特别着急、焦虑,希望自家孩子超过同龄孩子,而对自家孩子进行超前教育。

对这种孩子在一旁玩耍、父母却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教育模式,我觉得可以称为“打卡式育儿”。

“打卡”是现在年轻人流行的一种行为,目的是向别人展示“我做过了”。例如旅游“打卡”,来到某旅游景点,在有辨识度的景观前拍照,表示“我来过了”,好玩不好玩不重要;吃东西“打卡”,来到某餐厅,点上一桌子菜,食物好吃不好吃不重要,重要的是拍照要好看,然后发微信朋友圈,昭告天下“我尝过了”。

这种身在曹营心在汉的父母也一样。其实,他们知道陪伴孩子是自己应尽的责任,但又不情不愿,于是把孩子领出来,让孩子自己玩,他们则看手机、聊天,反正带孩子来过了,“打个卡”就行,至于和孩子有没有互动不重要。

我问他们为什么不陪孩子一起玩耍。他们说,我忙一天累坏了,好不容易有点空闲,能带孩子出来就不错了,孩子玩孩子的,我玩我的,挺好。

我理解,每个成年人肩头的担子都不轻,不过既然有了孩子,就要好好养。“打卡式育儿”要不得,因为养儿育女一定要投入情感,父母有温度的陪伴是孩子人格健全的基石。

孩子渴望的不是游戏本身,而是被父母关注,以及获得父母真心陪伴所传递的情感

那么,父母给孩子有温度的陪伴,要注意哪几点呢?我想,无非是这几点:

第一,陪孩子玩耍,不是父母的恩赐,而是应尽的义务。

很多父母觉得上班辛苦,终于下班了或者到了双休日,本可以看看电视、睡睡懒觉,自己却放弃休息,带着孩子出来玩,做得已经相当不错了。这种父母把带孩子出来玩看成恩赐,所以要求孩子听话、别惹麻烦。他们对待孩子的态度,往往透着不耐烦和抱怨,使得孩子无法享受和父母在一起时无忧无虑的快乐。

其实,陪伴孩子,不是父母的恩赐,而是父母应尽的义务。如果父母觉得自己实在太累,不想出门,可以与孩子平等对话,说明情况,改成在家玩。我想,孩子多半会同意。因为孩子渴望的不是游戏本身,而是被父母关注,以及获得父母真心陪伴所传递的情感。

第二,陪孩子玩耍,父母要给予恰当的回应。

每个孩子都对父母有所期待。例如,孩子玩蹦床,迅速向空中弹起时,会感到紧张、刺激。这时,他希望父母把目光投向自己,脸上带着惊喜,嘴里发出惊呼:“哇,你能飞这么高,太棒了!”这不仅是对孩子的肯定,也是亲子之间的相互认同,孩子会为此感到幸福。

第三,陪孩子玩耍,父母会有更多机会观察孩子、挖掘孩子的天赋。

孩子天性爱玩。在陪孩子玩耍时,父母留心观察,很可能会发现孩子的天赋所在。

假如孩子喜欢玩蹦床,父母通过观察发现,孩子的平衡能力明显比同龄孩子强,就可以鼓励孩子,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勇敢些,尝试蹦得更高。有了父母的鼓励和支持,孩子会逐渐克服胆怯、享受冒险,而父母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也会重拾童年的欢乐。

第四,有回应的陪伴才是真正的陪伴。

父母陪孩子玩耍,在不断的回应中,把自己对孩子的关爱、欣赏等情感传递给孩子,而孩子也把自己对父母的喜欢、信赖,以及被父母赞美后的自豪呈现给父母。这样的陪伴才是有效陪伴,亲子关系会越来越好,孩子从中吸收的养分会比考试多考了几分更有价值。

因为亲子关系良好,孩子的人格才更健全,抗压能力才更强,以后在人生路上遇到风风雨雨,也能勇敢面对。父母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投入情感,不仅对孩子的成长有好处,对修复自己的人格缺陷也有好处。

总之,父母不要把陪伴孩子看成对自己时间、精力的消耗,而要看成亲子之间的相互学习、相互认同、相互成就。

父母要记住:陪伴孩子,是一件光荣的事,也是一件学问很深的事。“陪伴”不等于“陪着”,陪伴需要情感的投入、心灵的交流,不只是空间意义上的陪着。

END

作者:流沙

编辑:付晓康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

第一时间联系删除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