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当孩子发现“避·孕·套”,父母怎么回应才得体?答案跟你想得不一样

原标题:当孩子发现“避·孕·套”,父母怎么回应才得体?答案跟你想得不一样

当孩子具备了自主行动能力,“家”对他来说变成了宝藏,而他就是那个“挖宝人”。时不时地,孩子能够从家的角角落落里,挖出“惊喜”,还有“尴尬”。我的前同事就遭遇过这样的窘境。

那一天,同事正在忙家务,4岁的女儿突然兴冲冲拿着一片东西跑来问:“妈妈,这是什么?”

同事余光一瞟,顿时心慌,一股热血冲上头,话没说出口,脸却先红了。

此时此刻,女儿手里拿着一片避·孕·套,正在认真研究怎么撕开缺口,瞧个究竟。

“宝贝,这可不是玩的。乖,找你爸爸去楼下玩滑滑车。”

同事边说边顺势收下了女儿手里的“宝贝”,然后招呼老公带女儿下楼。关于避·孕·套的“尴尬”,就这么搪塞过去了。

该如何回应孩子的“性”好奇?

2岁以后,孩子开始对自己的身体感兴趣,与家长同处一室,亲子之间难免遇到各种“尬境”。如果孩子无意识对“性”问题产生好奇,家长该如何回应呢?

同样关于“避·孕·套”事件,美国性学专家帕米拉·威尔逊(Pamela Wilson)提出“少比多好”的原则。

她指出,面对孩子的提问,家长当下可以给孩子最简单的解释。如果孩子对该问题产生了兴趣,或者由此又问了很多问题,家长再视具体情况,给予孩子更多更复杂的信息。

譬如4岁的孩子在父母的床头发现了“避·孕·套”,那么家长不妨直接告诉他:“这是避·孕·套。”

如果孩子继续发问:“妈妈,避·孕·套是用来干什么的?”

家长则可以进一步给孩子解释,比如可以这样回答:

“因为爸爸和妈妈很爱你,所以我们决定不再要小弟弟和小妹妹了,这个避·孕·套可以帮助我们做到这一点。”

对于大多数4岁的孩子来说,这样的回答基本能够让他们满意了。

中国有一个成语叫作“欲盖弥彰”,意思指若想拼命掩盖一件事的真相,结果反而更明显地暴露出来。

同理。孩子的思想就像一张白纸,在孩子眼里,“避·孕·套”与“玩具”无异。如果父母一如既往用常态向孩子解释,孩子也会将其当作“寻常物”,问过了,知道了,这件事也就翻页了。

但如果父母遮遮掩掩,或者激动斥责,父母异样的表现反而会让孩子疑惑,进而勾起孩子的好奇心,这个悬而未解的答案,在未来的日子里,孩子会孜孜不倦用各种方式寻求解答。

如何科普“性”知识?把握分寸很重要

虽说中国是一个羞于谈“性”的国度,但随着“性启蒙”的教育呼声,越来越多新生代的家长开始接纳这个观念,不同程度上向孩子科普相关知识。

值得注意的是,家长在给孩子做“性启蒙”教育指导时,一定要把握好分寸:不多不少,刚刚好,才最合适。

《尿布与约会》一书中曾经提到过这样一件有意思的事。

一个5岁的男孩问父亲:“爸爸,我是从哪里来的呀?”

父亲觉得教育时机来了,于是针对“生育”这个话题,对儿子做了一次很长很详细的描述。听着听着,小男孩却打断了父亲的话:

“不,爸爸,丹尼说他是从辛辛那提‘美国西南部一座城市’来的,我想知道我是从哪儿来的?”

儿子话音刚落,父亲一脸黑线。

是的,父母在对孩子做“性启蒙”教育之前,首先要学会倾听,先搞清楚自己的孩子真正要问的问题是什么,正确理解后,再用适合孩子认知水平的词汇和概念进行解答。

如果家长在当下不确定孩子的想法,那么可以反过来再问问孩子,掌握一下孩子对这个问题了解了多少,搞清楚孩子为什么会问这个问题,由此针对性对孩子做好相应的科普

“性”教育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这些年,随着幼儿绘本市场的打开,不少父母借助“性启蒙”绘本,给孩子做了启蒙教育,让孩子了解到:“小鸡鸡为什么会翘起来”,“孩子是怎么出生的”,“该如何保护自己的私密部分”……

很多父母以为,启蒙过了,孩子懂了,这个话题就不用再提了。

其实不然。性·教育不是有一蹶而就,它不是父母在童年里与孩子正儿八经谈过几次,孩子对此就有终身防护的作用。

相反,性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会有不同的问题,需要父母不同程度的答疑解惑。

譬如,2岁以后,孩子开始关注自己的身体;3~5岁的孩子,会形成强烈的性别意识;5~8岁孩子热衷于“厕所文化”。

到了小学低年级,孩子在有关“生育”的话题上,对宝宝们是从“哪里”来的兴趣变淡了,对宝宝们是如何被“创造”出来则更感兴趣。并且,他们也不再仅仅满足于精·子和卵细胞的答案,而是会想要知道,精·子和卵子是怎样结合在一起的。

换句话说,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孩子对“性”相关问题的关注也会越来越深入,为人家长则需要根据孩子的不同年龄发展水平,向他们传递适龄的适当信息。

大量调查显示,孩子希望能够从父母那儿学习相关性知识,遗憾的是,有太多的父母没有和孩子充分谈过这些问题。

家长回避or拒绝的态度,并不会打消孩子的好奇,却会推孩子用自己的方式去寻找答案,通过不正当的途径,接触到不健康的信息,抑或遇到心怀歹意的人……所有的因素,会悄悄成为危险在孩子身边滋生。

“性”健康的家庭才能培养出“性”健康的孩子,从而培养出“性”健康的成人。愿我们的家长,能够在孩子迷茫的路上,陪孩子拨开云雾见阳光。

我是诺妈,专注亲子成长研究,聊育儿干货,写育儿锦囊,关注我,一起成长精进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