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丧偶式育儿”,也许就是你培养出来的!

原标题:“丧偶式育儿”,也许就是你培养出来的!

前段时间,我跟朋友聊天,她跟我说了一句很戳心的话:有的女人生完娃过得像单亲,有的男人生完娃以后却还过得像单身。

这不经让我想起之前热播的电视剧《庭外》中,有一个引发众人感叹的场景。

罗晋扮演的乔绍廷是个精英律师,孩子上幼儿园。因为平时乔绍廷忙于工作,很少参与家庭的管理和孩子的教育。

有一次因为迟到,他错过了孩子演出的时间,导致妻子再次的冷嘲热讽,后面还以丧偶式育儿向其提出了离婚。

而他认为自己已经尽到了一个父亲应尽的责任:晚上回来替孩子掖被子、把买的玩具零食放在孩子床头。

殊不知,没有陪伴,一切都是空谈,孩子最需要的是父母的陪伴。

去年年底,《中国家庭教育现状》白皮书公布的数据显示,父亲主导教育的家庭连20%都不到。

并且60.7%的网友认为现在的孩子缺失父亲的教育,仅13%的人认为父亲的教育并未缺失。还有资料显示,我国22.4%的儿童一周都见不到父亲。

著名的心理学家格尔迪说:“父亲的出现是一个特殊的存在,对于孩子的培养是有特别的力量的。”

“丧偶式育儿”,影响的不仅仅夫妻关系,更严重的是影响了孩子的一生。

papi酱曾在一档综艺节目里提到这样一个观点:“男性在成为父亲这件事上,不是一件天然的事。”

他们对孩子的感情,大多都是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培养起来的。

那为什么会出现丧偶式育儿呢?其实大多丧偶式育儿的家庭来源于这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在家庭中以母亲这个角色为主体,一方面抱怨对方没有存在感,一方面又拒绝看到对方的存在,甚至不愿意坚持让对方参与进来。

以至于有时候在婚姻家庭中,让丈夫这个角色分不清究竟是他们的远离,导致了她们的抱怨呢,还是她们的抱怨导致了他们无法回归?

第二种情况是,有些父亲不是看不到孩子的问题,而是他们认为自己的妻子在教育孩子方面已经做得非常好,不需要自己去过多地参与。

为了避免在家庭生活中出现“丧偶式婚姻”或“丧偶式育儿”等问题,妈妈们要做的是调整心态和方法,与其指责对方丧偶式育儿,不如正视“父亲”这个角色的存在,真正引导父亲正确归位,让爸爸成为带娃的一把好手,重拾家庭的温度。

1、容忍爸爸带娃路上的小错误

在婚姻家庭中,可以适当地留一点他们发挥的空间,其实大部分的男性,还是愿意照顾孩子的,只不过无从下手。或许他们一开始会做不好,但不要因为他们做不好就把活全部揽到自己身上。

学会慢慢降低对丈夫的期待值,哪怕他们做得不好,也不阻拦,对于做得好的地方发自内心的多鼓励。

他们也是第一次当爸爸,也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妈妈和爸爸应该是站在一条战线上的战友,而不是对手。只要不断地引导和鼓励,爸爸在养育孩子方面就会获得成长。

2、学会放手,相信爸爸也能带好娃

网上有句话说:“已然当妈,就得心大。培养爸爸,就得狠抓”。

妈妈要学会放手,学会示弱,学会求助爸爸。让爸爸有充足的被需要感,会让爸爸更加愿意融入带娃行列中。很多妈妈太小心,也太强势。总是不放心爸爸独自带娃,怕摔着、怕碰着、怕渴着,总觉得孩子自己带才放心,以至于自己累得筋疲力尽。

妈妈也不是天生就是妈妈,也是在一次次带娃后逐渐成了一个妈妈;所以,为什么不给爸爸逐渐成为爸爸的机会呢?适当地放手,会发现,爸爸带出的娃也许会更勇敢、更坚强。

3、花式夸爸爸,鼓励爸爸

在带娃方面,爸爸相对于妈妈来说,可能就是属于笨手笨脚的那种。既没有妈妈的心思细腻,也没有妈妈的心灵手巧;有的只有粗犷和笨重。

但是,妈妈不能一味地埋怨孩子爸“什么都不做”,而是要去鼓励爸爸,最好是当着孩子的面去夸爸爸,让孩子也能体会到爸爸的为这个家庭的付出,同时跟着妈妈一起夸爸爸。

当男人的“被需要”、“大男子主义”被满足后,自然会更加积极地参与到育儿中。

缺席家庭的爸爸,是孩子教育上的悲哀,也是一个家庭深深的遗憾。

《伯克毕生发展心理学》中提到:

对不同文化的研究都发现,父亲的爱对儿童发展长期结果有非常重要的影响。父亲的疼爱能很好地影响儿童后期的认知、情绪和社交能力,大大减少孩子发展的困难。

一个父亲的意义,其实远远不止赚钱养家这么简单。孩子们需要他,需要他的臂膀、他的幽默,也需要他的温情、他的陪伴。

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一旦错过了,便永远不会有第二次机会。父母是孩子前半生唯一的观众,孩子是父母后半生唯一的观众。只有不错过孩子的前半生,孩子才不会错过父母的后半生。

丧偶式育儿对于孩子成长的危害是不可逆的,“子不教,父之过”,长期缺乏父亲陪伴的孩子性格缺陷较为严重。

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父母给予孩子正确思维阵地,就等于给了他面对世界的依仗。”最好的教育是有父母双方的陪伴,拒绝丧偶式育儿,给孩子一个完整幸福的家庭。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