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赖共生可能是“共生绞杀”

自然界中的依赖共生

在西双版纳的中科热带植物园,你能看到很多寄生的植物,在高大的乔木的树干上生长着各种石斛、空气凤梨、兰草、苔藓、蕨类等寄生植物,还能看到榕树和棕榈合抱而生,各种藤蔓缠绕在树上生长,是藤缠树还是树缠藤,已然已无法分清楚。树缠藤和藤缠树,也常被人们用来形容男女之间的爱情。

人类的依赖共生

《因为我是女性——如何深度疗愈代际创伤》一书中提到,母亲和孩子之间很容易形成依赖共生关系。母亲孕育了孩子的生命,对孩子的人格也会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共生是一种母婴关系,孩子从胚胎发育生活在母亲的子宫里,胎儿的时候就与母亲是一体的,出生后的婴儿没有母亲或像母亲一样的抚养者,婴儿就活不下去,所以婴儿对母亲是全然的依恋。共生会带来一种融合的感觉: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没有心理边界。婴幼儿与妈妈的共生是健康的,但如果妈妈很依赖孩子,把孩子作为自己生命的全部,孩子也因为妈妈的这种共生幻想的心理契约,把妈妈当成自己生命的全部,这就形成了“共生依赖”的关系。

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见到妈妈对孩子的共生式依恋一直持续到孩子成年甚至成家后的很长一段时期。往往表现为妈妈对孩子的一切都想包办,学习、生活、考学校、工作、到选择配偶,对孩子结婚后的家庭生活都要打着母爱的名义横加干涉,这种依恋关系及危害在母亲为主的单亲家庭就更为常见。

孩子对母亲的婴儿式依恋,让孩子任何事情都很依赖母亲,自己不愿意做主,打着孝顺的名义成为巨婴,成为妈宝男。

共生依赖的特性是关系的排他性。孩子在共生依赖关系中的核心体验是窒息感、内疚感、羞耻感,还有无法意识到的愤怒和忠诚。因为妈妈为了和孩子保持共生关系,很可能会通过各种爱的方式控制孩子。为了让控制得以生效,妈妈会不遗余力的告诉孩子,自己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孩子会因此产生深深的内疚感。因为控制,孩子往往无法表达自己的需要和情绪,长大之后也无法表达不满和愤怒。孩子很容易丧失自我,感受不到生命的意义,陷入深深的无价值感,产生羞耻感。共生会让孩子对“依赖”与“独立”的理解产生严重混淆。

在职场,在律师行业里,有一种常见的“依赖共生”关系:师徒关系。从业路上,徒弟需要老师的引领,给案源、教技能、点迷津、传经验,徒弟的发展需要依赖老师的提携和助力。老师拉来业务,因为体力、精力和时间的原因,不可能单打独斗去完成,需要徒弟协助完成资料整理、文书写作、法规案例检索、调查取证、记录等辅助性的工作。日久天长,师徒之间也会形成一种职场“依赖共生”关系:老师不再去做资料整理、文书写作、案例检索等基础性工作,长期的放手,对这些基本工作也会手生;徒弟想着有老师提供案源,自己只管做些事务性工作就好,没有了拿业务争取业务来源的狼性,工作有老师把关,出了问题有老师在前面顶着,自己是乐得在大树地下乘凉。表面上看好像是谁也离不开谁,是分工合作的客观需要。

依赖共生可能演化成“共生绞杀”。

西双版纳中科植物园里多处看到“共生绞杀”的榕树和棕榈树。榕树的种子被小鸟连同粪便带到了棕榈树的树干上生根发芽,榕树枝繁叶茂后,它的气根向下生长不停的将棕榈树树干包裹,越裹越紧,直至将棕榈树绞得不能生长枯萎而死,树干空洞最终倒下。榕树也因为没有了依附,走向死亡。

母亲与孩子的依赖共生关系,妈妈不放手的爱和控制让孩子无法活出自我,孩子很容易出现人格分裂,一方面在母亲面前会顺从,会乖乖女;另一方面背地里则会走向另一个极端:充满欲望、攻击性和毁灭性。母亲和孩子之间的共生依赖渐渐演变成“共生绞杀”,母亲和孩子都在失去人格独立的同时,走向失败和毁灭。

师徒团队关系中的依赖共生,时间长了,也会“共生绞杀”。让老师对基本业务和工作乐于放手,让徒弟干,自己落得轻松,同时也滋生了对法律实务和相关技能的漠视和自身的懒散工作作风。更严重的是自己对案件处理的敏感度会下降,影响到办案的效果,最终导致影响自身的声誉和职业形象。

抱团取暖可以有,警惕“共生绞杀”。

世间薄凉,无论植物界还是人类,都需要互相依靠,抱团取暖。依赖共生常见,也可以有,但需警惕和避免“共生绞杀”,最终违背了共生依赖的初衷。

如何应对律师行业师徒共生依赖关系,法叮致力于解决律师行业传帮带的难题,你可以有。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