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丨华大基因医学
孩子一发烧
家长要发疯
温水擦浴
贴降热帖
吃退烧药
打退烧针
……
只要体温能降下来
家长什么都愿意试
而所有这些方法里面
打退烧针是很多人都会做出的选择
“因为打针退烧快,
总不能看着宝宝发高烧不管吧!”
但是作为医生
我们却不能随意听从家长的这种想法
不能随便给宝宝打退烧针
到底为什么?
我们一起来看看
PART01
1岁孩子发热输液后死亡
或与这种“退烧药”有关
换季时节传染病多发,感冒发烧的孩子一大片。早前的一则消息,却让粑粑麻麻们揪心不已——
媒体报道称,山西朔州一名1岁儿童因发热、喉咙嘶哑,到应县某医院就诊,接受了打针、雾化、注射等治疗后死亡。
事发后,朔州市相关部门已介入调查、处理。孩子死亡具体原因,是否与打点滴有关,虽然事后调查没能在公开渠道获得。不过,根据孩子母亲贴出的医生开具的处方细节,有临床药师、医生认为存在不妥之处——
资深药师冀连梅指出,该处方存在多种不合理用药问题,包括阿莫西林钠和头孢孟多酯是同类型药物,不应联用等。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面出现了赖氨匹林。
“退烧神药”赖氨匹林
赖氨匹林(商品名“来比林”),是临床上“大名鼎鼎”的退烧药。它具有阿司匹林相似的镇痛、抗炎和退热作用,常常通过肌内注射或静脉注射。
进入体内后,赖氨匹林会分解为:赖氨酸和阿司匹林。其中,阿司匹林抑制环氧酶,会影响前列腺素的合成,以此来起到退烧的作用。
解热强、起效快
作用缓和而持久
乍一看
还真是“退烧神药”
其实不然
近年来
赖氨匹林“惹的祸”真不少
2004~2016年,相关部门共收到注射用赖氨匹林的不良反应报告6510例。其中:
• 严重报告454例,占7%;死亡病例22例。
• 12岁以下儿童的病例报告共1517例。其中严重报告75例,占比为4.9%。
一些孩子在注射赖氨匹林后,出现了惊厥、呕吐、呼吸困难、肝功能异常等症状,甚至会昏迷。更严重时,可能导致死亡。
截图来源:搜狐网
正是因为问题多多,所以,医生一般不主张使用赖氨匹林给孩子退烧。
而且,早在2018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就曾发布公告:3个月以下幼儿,禁用注射用赖氨匹林,16岁以下儿童慎用。
对于幼小的宝宝,我们提倡这样的疾病治疗原则:能吃药不打针,能打针不输液。毕竟常见的退烧针,对宝宝的危害可不小。
PART02
退烧针的3大有害成分
退烧针是一个统称,它主要包含赖氨匹林、地塞米松和氨基比林3种。
我们要看看这些成分对娃的伤害。
1
赖氨匹林:严重可致死
我们也曾科普过很多次,宝宝不能用阿司匹林退烧。
但很多人不知道,赖氨匹林就是另一种形态的阿司匹林!
孩子注射赖氨匹林后,可能出现呕吐、腹泻等症状。随着病情加重,还会影响到大脑,出现惊厥癫痫,甚至昏迷,严重可直接导致死亡。
这些不良反应,都是瑞氏综合征的症状。
它会影响身体的多个器官,其中对肝脏和大脑的危害最大!
所以,儿科医生的普遍共识:任何年龄的宝宝,通常都不建议打赖氨匹林来退热,特别是3个月以下婴儿,禁用!
2
地塞米松:破坏免疫系统
地塞米松是一种糖皮质激素,它通过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来达到快速退热的效果。
但也是这个原因,很多医生会将其看作退热的良药,最终导致激素药的滥用。
而滥用糖皮质激素,就会破坏孩子的免疫系统!
这样下去,娃不生病才怪!
除了过敏性、自身免疫性、炎症性的疾病,需要糖皮质激素来治疗,通常不推荐把地塞米松当做常规退热的方法之一。
3
氨基比林:降低免疫力
氨基比林的危险在于,它会引起白细胞的减少,从而大大降低宝宝免疫力。
一个普通的小感冒,就有可能给孩子带去致命伤害!
从1931年到1934年,仅美国一个国家死于氨基比林引起白细胞减少症的就有1981人,欧洲死亡200余人。
虽然现在已经禁止使用氨基比林针剂,但它的复方制剂——安乃近退烧药,目前仍在部分地区被使用!
没错,不仅是退烧针,退烧药同样不能乱使用!
下面我们就来讲讲,那些曾被“封神”,副作用却极大的退烧药!
PART03
这两种退烧药
已被禁用,快扔!
先说第一种退烧药,家喻户晓的安乃近。
1安乃近
这种退烧药,在国内和国外都曾造成死亡案例。
安乃近有个巨大的缺点就是:副作用多!
它容易影响血液系统,使凝血出现障碍,造血功能异常,让孩子贫血。
2020年3月,国家药监局发布公告:停用安乃近注射液、小儿安乃近灌肠液、安乃近滴剂、安乃近滴鼻液等相关品种在我国的生产、销售和使用。
安乃近注射液,不仅是孩子不能用,大人也不推荐用!
2尼美舒利
尼美舒利也曾是风靡一时的儿童退烧药,但坑人的是,它却容易造成儿童肝脏和中枢神经系统损伤!
虽说现在已禁用于12岁以下儿童,但有些不规范诊所的医生,不一定会及时更新用药知识,就会出现乱给孩子使用的情况。
那到底怎么给娃正确退烧?别急,接着往下看!
PART04
正确退烧,认准这几点!
大人们一遇到宝宝发烧就难免急的不行,觉得必须要马上退烧。其实,这种做法本身就不是很恰当。
因为,通常情况下,发热是身体对抗感染的积极行为,可以刺激身体的某些防御机制。
有些家长会怒斥这种说法:就让宝宝这么烧着,哪家大人能受得了?
别急别急,退烧方法是有的!
目前,全球广泛使用、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安全退烧药有2种:口服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
1
对乙酰氨基酚
一般2~3 个月以上的宝宝就可以用。
它有口服剂型和栓剂两种,当宝宝由于哭闹、恶心、呕吐等原因不能口服药物时,可以考虑使用栓剂,注意要避免口服剂和栓剂同时使用。
2
布洛芬
适用于6个月以上的儿童和成人
虽说这两种药很安全,但家长在给宝宝使用时一定要仔细阅读说明书,根据医生指导用药。
此外,除了医生,家长还要记住以下几点:
• 未满3个月的宝宝
体温一旦超过38℃,立即就医。不建议自行用退烧药。
• 3个月以上的宝宝
体温超过38.5℃,可服用泰诺林(对乙酰氨基酚)退烧,但蚕豆病宝宝慎用。
• 6个月以上的宝宝
体温超过38.5℃,可服用泰诺林或美林(布洛芬)退烧。
有这些情况,立即送医:
① 3个月以下的婴儿,出现发热症状;
② 精神不好、食欲欠佳、昏睡不醒或烦躁不安;
③ 伴随耳朵疼,腹泻呕吐、喉咙痛等;
④ 曾经有过高热惊厥史。
口服退烧药间隔时间过短或过勤,可能会损伤肝肾。所以,服用退烧药一天不得超过4次。
而且,每次吃退烧药时,切记两种药物只能服用一种。
等给娃服用了退烧药后,还要时刻观察宝宝的状态,定期监测体温,看有没有降下来。
PART05
以下这些退烧方法
不推荐
昏招1:捂汗退烧
小时候,只要发烧,老人都会出主意,“捂一捂,出一出汗就好了”。
其实,这经不起推敲。捂着会导致热量散不出去,反而容易使体温升高。
就算捂出了汗,捂汗退烧的功效也只是暂时的,孩子丢失大量的汗液,反倒可能造成脱水,甚至引起捂热综合征,严重可导致死亡。
这可比发烧本身严重多了。
昏招2:酒精擦浴
别笑,真有不少人这么干过。总有些家长认为,酒精挥发会把热量带走,孩子这不就退烧了吗?
其实,这不仅退不了烧,酒精还会进入孩子的皮肤。大面积的酒精擦浴,很可能导致孩子酒精中毒。
昏招3:灌肠退烧
灌肠退烧——对孩子的危害是极大的!
现在,一般在城市的医院很难见到这种退热方法,但在一些村镇仍在使用。
有的家长认为灌肠给药不经过肝脏代谢,没有副作用,退烧快效果好,但实际上它“劣迹斑斑”,暗藏隐患。
要知道,如果操作不当,娃的肠胃就有穿孔、出血风险,并且还容易造成肝肾功能损伤!
之前就有一个半岁大的宝宝,因为错误的使用了灌肠退烧的方法,导致肾衰竭,终身要做透析!
这种退烧办法,基层医生最好是慎用~
昏招4:偏方
前面提到的方法,不管能不能用,勉强还算正常操作。但是,有一些地方的“偏方”,画风就有点诡异了。
什么鸡蛋清敷额头、姜片/蒜片贴脚底,甚至还有银手镯煮水、珍珠粉泡水喝等奇葩方法。
给孩子退烧,不是研究黑魔法,还是要相信科学。
医学推荐(ID:kanyixue)
推广医学专业知识
分享优质学习资源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