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降低生育成本,为更多家庭托起“生育希望”

(视觉中国供图)

□ 本报记者 王甜 蒋明睿

每年的7月11日是世界人口日,以唤起人们对人口问题的关注。在当前我国生育率持续下降的背景下,育龄夫妇不孕不育发病率也逐年攀升。数据显示,2007年至2020年间,我国不孕发病率已从12%上升至18%。

辅助生殖技术被认为是治疗不孕症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江苏于7月1日起将“胚胎培养”等13个辅助生殖类医疗服务项目和椎管内分娩镇痛项目纳入医保基金支付范围,这是医保政策推动生育友好型社会建设的重要举措,将为更多家庭托起“生育希望”。

降低生育成本,医保报销比例最高达80%

辅助生殖技术主要是指运用医学技术和方法对配子(精子和卵子)、合子(受精卵)、胚胎进行人工操作,从而达到受孕目的,主要包括人工授精技术、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技术,后者也被称为“试管婴儿技术”,使用最广。如今,每年我国辅助生殖周期数超过100万,每年约30万试管婴儿出生,占每年出生人口的3%。

目前针对不孕不育夫妇的不同病因可以选择不同的试管婴儿技术,俗称第一、二、三代试管。不同的技术,治疗周期费用有所不同,第一代与第二代费用均是3万元,第三代费用可高达5万到8万元。

面对可能的生育希望,辅助生殖动辄数万元的医疗费用,曾让不少家庭望而却步。家住南京的吴女士和丈夫今年都36岁,夫妻俩结婚多年迟迟没有孩子。去年,经过前期检查、促排、取卵、胚胎移植,他们前后在生殖门诊花费了近5万元,然而第一次试管婴儿并没有成功。面对第二次的准备,夫妻俩打起了退堂鼓,“这对我们来说是一笔不小的费用,后期的花费也不知道能否见效。”

最近,听说我省将辅助生殖项目纳入医保后,吴女士夫妻俩打算“再去试试”。“从7月1日发布‘辅助生殖纳入医保’政策以来,我们这里的患者咨询量明显增加了,大部分是35岁以上的高龄女性,外地患者咨询量也多了。”南京市妇幼保健院生殖医学中心主任医师赵纯告诉记者,“来咨询的主要是想进行辅助生殖技术治疗的初诊人群。也有已经成功生育了试管婴儿,还想解冻此前胚胎、再次移植的人群。”

记者了解到,随着政策的落地,患者最关心的是哪些项目被纳入医保、报销比例是多少,以及农保是否可报销,异地就医如何报销等。此外,一些患者也对政策实施后的治疗成本表示关心。

开展辅助生殖项目进医保,到底能为患者节省多少钱?采访中记者获悉,此次纳入医保基金支付的项目涵盖了开展人工授精和试管婴儿等常用必要的医疗性辅助生殖技术。全省实行统一医保支付政策,参保人员在省内符合卫生和医保等相关政策规定的医疗机构,实施人类辅助生殖技术发生的13项辅助生殖技术项目的门诊治疗费用,实行门诊按项目单独支付,职工医保和居民医保参保患者除先行自付部分外,统筹基金分别按80%和70%予以支付。

“以人工授精为例,患者通常需要做人工授精、精子优选处理等项目,按照项目收费标准,人工授精价格500元、精子优选处理750元,医院需收费1250元。纳入医保支付后,职工医保报销约1000元,个人仅需付200多元。”省医保局相关工作人员介绍。

明确责任边界,惠民落到实处

业内人士认为,辅助生殖技术纳入医保等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优化生育体验、降低生育成本。但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生殖医学科主任钱云看来,抛开费用问题,辅助生殖技术进医保的意义远不止于此。

“辅助生殖,不仅仅是生育治疗的一种技术,在医学之外,还有更深的人文关怀意味。”钱云举例,对高龄失独人群或不孕不育人群而言,辅助生殖是“最后的防线”,很多人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即便最终仍没有怀孕,但内心会慢慢释然,降低费用无异于给这类人群多了一份尝试的底气。

此外,政策的推行也是促进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的契机。在南京医科大学生殖医学与子代健康全国重点实验室PI、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苏省妇幼保健院)生殖医学中心科主任刁飞扬看来,随着三孩政策、辅助生殖项目纳入医保等利好催化,辅助生殖相关的医疗耗材、培养液、药物等领域也将迎来全新的变化。虽然此前我国辅助生殖相关国产渗透率较低,但相信随着政策和市场的变化,也有望对生物医药企业有积极的引导作用。

辅助生殖技术纳入医保的核心是为了配合生育政策,满足群众的需要,有现实需求和政策意义。“但这对医保而言,也隐藏了不小的支付风险,需要顶层设计和系统考虑,尤其是要明确医保的责任边界和合理性、合法性。”东南大学医疗保险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张晓表示。

不愿具名的业内医生表示,此前曾有医疗机构因希望增加周期数,为本可以尝试自然受孕的夫妇提供试管技术。辅助生殖技术纳入医保,从某种意义上还将为选择试管的患者上一道“保护锁”,规范医疗机构行为,严格让真正符合辅助生殖指征的患者接受治疗,避免过度医疗。

不少人也注意到,本次纳入江苏医保的取卵术、胚胎培养、单精子注射等5项项目限定支付小于等于3次。“这就是出于医保政策的公平性和可持续性,是为了确保能有更多的刚需患者获得报销机会,也有利于引导患者审慎选择,避免盲目追求辅助生殖技术而浪费医疗资源。”钱云说。

事实上,考虑到辅助生殖技术医疗费用相对较高,也容易引起法律纠纷、社会伦理等问题,医保部门表示,对辅助生殖技术项目纳入医保支付范围,态度非常慎重,会加强对各地的工作指导,要求综合考虑当地医保基金可承受能力、相关技术规范性等因素。

辅助生殖不是“万能灵药”,适龄婚育才能优生优育

在一些临床医生看来,辅助生殖技术纳入医保或许还是一把“双刃剑”。

“对于那些需要辅助生殖的患者来说,确实是个好消息。但我们还是会跟患者强调,生育要趁早,自然受孕还是最好的方式,千万不要觉得辅助生殖技术纳入医保了、经济负担减轻了,就可以一味推迟生育年龄。”赵纯提醒,毕竟适龄婚育、优生优育才是值得提倡的,辅助生殖技术仅仅是一种医学的补充手段。

“辅助生殖技术主要适用于生育障碍的夫妇。随着年龄的增长,女性的生育能力会逐渐下降,这主要由于卵巢储备功能和卵子质量会随着年龄增长而下降,因此辅助生殖技术在35岁以下的年轻女性中更容易成功。”赵纯解释,一般情况下,50岁以上女性如果要尝试辅助生殖技术,医生会考虑“劝退”,45岁以上人群也不建议继续尝试辅助生殖技术,因为成功率很低,常常不到1%。

钱云也多次强调,在临床上他发现很多患者对辅助生殖技术的认识有误区。“辅助生殖技术不是‘万能灵药’,随着年龄的增长,自然受孕和辅助生殖的成功率都会随之下降。一定要在合适的时间做合适的事情,千万不要觉得辅助生殖可以解决一切问题。”

此外,还有不少患者盲目追求“成功率”。钱云也常常劝说患者,对于其个体而言,成功率只有0和100的区别,“比如医院生殖医学中心人工授精的成功率约为15%—20%,试管的成功率在50%,但这并不等同于每个个体的成功率,患者不应因此产生更多焦虑。”

刁飞扬说,即便目前辅助生殖技术能够满足绝大多数患者的需求,相关的科学研究仍期待有更多突破。对她来说,科研上的一个很大挑战,就是助孕女性高龄化问题。“2003年本中心‘试管婴儿’女性患者的平均年龄是27岁,现在已经达到了34岁,同时男性高龄化的趋势也在逐渐显现。”她表示,高龄化对妊娠和子代健康的影响会逐渐凸显,高龄人群在自然衰老导致生殖功能减退的同时全身各系统伴发疾病增加,需要生殖专业医生与多学科专家携手树立“整体医学”理念为不孕不育患者提供更优质的诊疗服务,研发出更适合高龄人群的辅助生殖技术。

此外,对辅助生殖子代健康的关注也是后续临床和基础研究的重点。近十年来,南京医科大学生殖医学与子代健康全国重点实验室牵头全国多家单位建立了辅助生殖和自然妊娠同步纳入和平行随访的出生队列,对辅助生殖和自然妊娠子代的一系列近远期表型和健康结局进行比较,指出辅助生殖中大量双胎妊娠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辅助生殖子代出生缺陷的风险,同时也发现了辅助生殖过程中药物使用和体外培养技术与子代表型的关系,强调对药物的合理使用和体外培养技术的优化。“后续实验室还将延续已有队列研究,追踪子代远期健康,为优生优育、提高人口质量提供更扎实的循证医学证据。”刁飞扬说。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