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博育儿,小心别中了AI的毒

AI是把双刃剑

听筒Tech(tingtongtech)原创

文 | 小 听

编 | 饶 言

“别不信,AI真的是带娃神器!”

2月17日,在这个各大学校开学的第一天,今年的杨哥送自己的“神兽回笼”,格外地“神清气爽”。

每逢寒假,杨哥自己不仅要在公司“升级打怪”,到家还要跟熊孩子刷副本。一度他十分焦虑,并发出这样的感慨,“谁能来拯救我?”

但今年,有了AI这个新的带娃神器,他极大地释放了自我,甚至在下班后也可以拥有自己“追剧时间”。

一方面,孩子不仅喜欢跟AI聊天,学诗歌、打辩论赛;另一方面,AI还能帮助神兽“写作业”,成为家庭协作组、托管班等传统方法之外,又一个新的“按时交作业”神器。在开学前,#deepseek赶作业#一度还冲上热搜。

不过,AI虽好,但也要防止沉迷。

比如,在享受到红利的同时,有家长也发出这样的担忧,过度依赖AI,孩子失去自我学习和思考的能力。

更多的家长在担心,“如果大模型对内容松绑,引入成人内容等,会担心孩子误入歧途。”

不容忽视的事实是,对于市场而言,AI的普及,已经势不可挡,但对于青少年这个大市场,商家需要考虑的,可能远比其他市场要多。

赛博父母热衷“AI带娃”

在这个寒假,杨哥深度体验了一把什么叫“AI带娃”。

作为一名“超级奶爸”,杨哥的身边有一群娃友,在朋友的安利下,他开始教自己的孩子用AI学习。

实际上,每逢寒暑假,老师都会告诉杨哥,有条件给孩子提前准备新学期课本,提前预习课文。

今年,杨哥开始用AI来解决。

打开AI,在语音输入“打开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材,请帮忙梳理第一课文章的大概意思,以及主题思想”后,很快,AI就给出了文章简介、主题思想,甚至还有知识点和考点。

这对杨哥而言,简直不要太方便,“过去,我在工作之余,还需要花费大量的时候陪孩子一起学习,有了AI,节省了我太多时间。”

值得一提的是,杨哥的孩子非常喜欢跟着AI学习,遇到不会写的作业,也向AI“发出求救”,“看起来学的不亦乐乎”。杨哥表示,自从孩子学会了AI,“自己再也不用充当家庭老师,也有时间在下班后做点自己的事了。”

在DeepSeeK风靡之后,坐标北京的橘宝妈妈,也给自己的女儿安排上了AI。

谈及缘何让小学生就接触AI,橘宝妈表示,一是担心孩子跟不上时代的潮流,体会不到时代的变迁;二是自己本身就是做技术的,长期跟代码和机器打交道,切身体会到了AI的强大。

又在听从一位教育博主的建议后,橘宝妈开始尝试使用DeepSeeK。她从网上下载了新学期的英语单词表,打开DeepSeeK并上传图片,发送提示词,DeepSeeK便化身“家教”讲解单词;她再次发送提示词,“用现有单词写一篇500字数以内的儿童科幻作文”,DeepSeeK也能快速完成。

“效率高、速度快,而且主要是孩子感兴趣。”橘宝妈感慨,“以前她在家学英语,都是被逼的。可能是我的方法不好。再有,有的内容连我自己都觉得枯燥,孩子更没兴趣了。”

橘宝妈发现,在教会自己的女儿使用AI后,孩子会自发并主动地去跟AI交互,每天上演“十万个为什么”,AI也不会不耐烦。橘宝妈窃喜,“AI功能如此强大,又情绪稳定,我是不是可以结束陪娃学习的生涯了?”

在社交平台,AI带娃,也成了家长们讨论最为热烈的事。在小红书,关于AI带娃的笔记,有超5万篇;在抖音,关于“AI带娃神器”话题,有超93万次播放量。

图:社交平台关于“AI带娃”话题的相关讨论,来源:小红书 《听筒Tech》截图

有网友将“AI带娃”誉为“赛博育儿”,不仅有网友借助AI“带娃”,更有网友用AI生成“寒假带娃规划”,实现“带娃自由”,在不少网友看来,AI简直就是一个妥妥的带娃神器。

“不愧是AI带娃,运动饮食心理辅导,一应俱全”、“AI太超前,打开了我带娃新思路”......类似的评论,在社交平台随处可见。

在社交平台,一位六年级小学生博主晒出的与AI开展的一场辩论赛,更是引起了热议。

该博主小学六年级在读,在某社交平台发布利用AI学习的相关内容,拥有超4万粉丝。在评论区,不少家长留言表示,“AI学习太强了”、“我也要让孩子去学习AI”……

小心孩子“沉迷AI”

不过,尽管AI有诸多好,但仍有不少家长哭诉,“AI带娃,你要足够小心!”

“万万没想到,我教会孩子用AI,是为了方便学习,现在居然成了他抄作业的工具!”

坐标河北的杨女士告诉《听筒Tech》,临近开学,自己在检查孩子作业时发现,一向写作水平只能算“中等”的孩子,这个寒假的作文居然能如此“有含金量”且“衔接丝滑”。

“一看就是AI写的。”不用过多思考,杨女士就得出了这样的结论。

对此,杨女士心情十分复杂,“AI确实是个很好的工具,当孩子遇到困难时,能提供思路和灵感。但我担心直接抄AI的内容,会让孩子丧失了对文字的认知,以及写作能力。”

在杨女士看来,当孩子习惯从AI获取知识后,很有可能会产生重度依赖感,养成懒于思考的毛病,最终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

图:社交平台关于“AI带娃”话题的相关讨论,来源:小红书 《听筒Tech》截图

很显然,焦虑的不仅仅是杨女士一个人。

尤其是眼下正值开学,有媒体报道,今年的寒假作业完成方式与往年大不相同,不少中小学生沉迷AI,正在用AI赶作业。

连日来,“DeepSeek成赶作业神器”、“第一批用DeepSeek赶作业的小学生出现了”话题相继冲上热搜。为了按时交作业,有焦虑的爸妈联手觉醒的娃,一起上演“寒假作业AI赶工大片”。

不过,有网友热评,“应付有什么意义,骗来骗去还是骗的自己”、“说实话,有些东西还是要自己思考,不然脑袋空空,拿什么考试。”

杭州一位老师表示,“写作文、做数学题、整理实践心得……这些寒假作业,的确有的出自DeepSeek手笔,一眼就能认出。”

AI写的作文,一般结构清晰、逻辑严密,用词也很高级,但“一看就是假的”。上述老师直言,“我对班里同学的写作水平还是比较熟悉的。不大可能在一个寒假里,一个学生的结构和文笔就会有如此巨大的突破。”

AI写作业,还有一些令人哭笑不得的事。

郭老师是一位在职的数学老师,他便对《听筒Tech》坦言,AI生成内容的质量取决于训练数据,很有可能包含错误的信息,容易误导学生。

郭老师表示,自己便曾收到一位学生的吐槽,“有位同学在做数学题时,询问了AI,但是自己做出来的答案和AI不一样。经过一番考究,他发现,原来是AI将相关定理用错了。看到AI犯错,这位孩子表示,‘还是自己靠谱’。”

实际上,在一些地方,学生对AI的了解和使用已经比较普遍,特别是在这个寒假,又掀起了新一轮的讨论热度,接下来,如何使用AI,也成为全网值得讨论的一件事。

除“AI依赖”外,更多的担忧则在于,AI无法替代真实人际互动中的情感深度。长期依赖机器陪伴可能导致儿童共情能力下降,甚至产生社交障碍。

此前,有心理学研究表明,过度使用AI工具的儿童在团队合作测试中得分低于对照组。此外,标准化反馈模式,确实很可能会抑制儿童的创造性思维。例如,AI绘画工具预设的模板,便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孩子的艺术表达。

安全问题,也是家长颇为担忧的。杨女士便坦言,“孩子防范意识差,在与AI交流的过程中,一些隐私信息也会交付到AI。另外,各种人脸识别功能的使用,是否存在隐患?”

“AI带娃”是不是好生意?

不过,尽管“AI带娃”存在争议,但在市场看来,这依然是一门好生意。

相关的资料便显示,2025年,全球AI育儿市场规模预计突破500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达35%。中国作为最大单一市场,贡献超40%的份额。

事实上,近两年来,国内AI教育市场规模增长快速。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的数据显示,预计2024年,中国AI教育市场规模突破7993亿元,呈现出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增长空间。

而在2024年,AI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涵盖了备课、教学、练习、考试、评价、管理等教育核心环节。

如猿辅导集团,便先后推出过教育智能硬件“小猿学练机”和教育AI应用“小猿口算”等全系列AI产品。而DeepSeek发布后,猿辅导、学而思等相关教育科技企业更是争相接入。

实际上,在教育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老师也尝试借助AI。

郭老师便坦言,自2024年下半年开始,他便会在课余时间教学生“如何使用AI”。在教育的过程中,他也会借助AI备课和批阅试卷。2025年春季开学后,他甚至在教学过程中接入了“AI聊天机器人”,以增强教学的趣味性。

郭老师认为,随着AI的普及,接下来,AI深度进入教育市场,势不可挡。在郭老师看来,“随着AI技术的不断进步,教育场景的应用将更加广泛和深入,推动教育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和升级。”

不过,郭老师承认,在教育实践过程中,确实经常会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比如,AI无法解决学生的个性化问题,某些时候,AI也确实存在‘出错’现象。”

当然,尽管仍处于“初试”阶段,但对于市场而言,这一领域仍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商家志在必得。

另一位教育企业从业人员小林便对《听筒Tech》直言,实际上,自2024年开始,他所在的公司便加大了对AI的投入,他表示,不管是“AI教育”,还是“AI带娃”,随着AI的普及,在未来,都是一个巨大的市场,“谁也不想错过。”

当然,小林承认,目前来看,这个千亿级蓝海,也考验企业的技术责任感与社会洞察力。

杨女士亦表示,希望企业在市场开发的过程中,更多从家长的角度出发,推出更符合青少年应用市场的功能,“比如,像游戏一样,商家会启动AI防沉迷系统。”

在小林看来,“AI带娃”,本质上是技术进步对传统育儿模式和教育模式的冲击与重构,在发展的过程中,必然存在博弈,有利有弊,“其利在于提升效率、扩展知识边界,而弊端,则在于情感疏离与伦理风险。”

“唯有在效率与温度、创新与伦理间找到平衡,‘AI带娃’才能真正成为助力下一代成长的积极力量,而非冰冷的技术实验。”这显然不仅仅是小林一个人的观点,也是诸多家长所希冀的。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 (文中均为化名。)
  • (头图和部分图片由AI生成。)
  • (声明:本文仅作为信息交流,不构成任何投资参考建议。)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