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决战中,整编师暂编师新编师傻傻分不清楚?它们到底有何区别?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国民党军队素质很差,编制五花八门,战斗力参差不齐,补给很不方便,而且人数众多,军费浪费很大。

一、国民党整军方案的出台

国民党方面早在抗战后期便已计划军队整编工作。至1944年底,国民党政府军计有124个军354个师31个旅近600万人,如此庞大的兵力于经济是一个极其沉重的负担,而且部队素质低下,待遇不高,亟待调整整编。从1945年初起,国民党已陆续裁减了36个军111个师21个旅,编制减少了约三分之一,人数减少了约110万。

到整军方案达成时,国民党军队还有91个军253个师。据军政部向国民党六届二中全会的报告,政府军将在十八个月内分两期整编。

第一期十二个月,部队裁减为30个军90个师,其中第一阶段先将军改为师,师改为旅,预定5月底完成;第二阶段统一编成90个师,两期预计复员官兵143万人。第二期全军编为50个师,预计复员官兵65万人。地方保安团队亦复员三分之一。

根据蒋介石的机密甲9269号和9272号手令,国民党军队的整编方法是,“将全国现有陆军,按军师单位,军缩为师,师缩为团,或先缩为旅”,即将三师九团制的军缩编为三旅六团制或二旅四团制的师,裁掉三分之一的员额,从三三制改为三二、二三或二二制。

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为了应付整军方案的要求,另一方面在保留原有单位的情况下也较易操作。就军事作战的角度考虑,三三制较为合适,但当时军队高层考虑,“三三制在运用部署上虽较便利,但三旅九团过于庞大笨重,在我国道路不良,行军长径大,补给与指挥不便,易失机动力”。而“两旅六团兼有持续强韧战力与机动力,在运用上似较适宜”。

国民党军队的整编自3月开始进行,第一期整编陇海路沿线的27个军67个师,4月底完成;第二期整编长江以南的30个军84个师,6月底基本完成;第三期计划整编陇海路以北的32个军,自7月开始,因内战爆发而停止。

对于复员计划所裁减的官兵,按蒋介石当初的设想,是“将现役师旅团中之各级优秀军官佐及军士,轮流悉数选集于中央陆海空军各学校,重新训练,以为建立国防军之新干部,尔后按省设立军区,开始征兵,逐步成立国防师”;“将已经缩编之师旅,配置于全国重要公(铁)路线上,及国防重地,区分地境,限期六个月至一年内,将其所辖地区内之公路铁路或水利治河,定期完成,尔后按实有人数,师缩为旅,旅缩为团,继续增修公(铁)路与治河水利工作,并增加较久之生产事业,如造林,垦殖,与移民实边等工作”。

为此,行政院成立了复员官兵计划委员会,“对于复员官兵之生计,负统筹设计之责,务使人人各安其业,各得其所”。

根据其计划,预计第一期复员军官(佐)18万人,其中除了1万人深造,1万人退役,1万人集团转业外,其余15万人将经三个月至一年的训练后,予以个别转业。计划为,警官4万人,交通管理5000人,工矿管理2000人,农林垦牧1000人,土地测量1000人,地方行政2万人,地方卫生2000人,金融财政1000人,民众义务教员4万人,劳动服务队督导员4万人,总预算2010亿元。

如加上上述事业开办费和军官(佐)薪俸(每月人均7万元),还需3566亿元。至于复员士兵125万人,“除择优深造及资遣退役者约二十五万人外,尚余百万人,即行集团转业,分配于修筑铁路、公路、水利、工程,及垦殖畜牧等项”。

可是这些计划大都停留在纸面上,很少真正付诸实施。唯一实行的是成立了20个军官总队及4个直属大队,收容被裁军官。正是由于国民党对复员官兵的漫不经心,使得复员官兵流落社会,生活无着。按国民党原规定,军官佐退役金数量,最高的将官不过发给一年薪给及6斗退役粮另加三分之一月俸,后调整为按实职年资计算,以三个月薪水为基数,每增加一年,加发一个月薪水,及二分之一月俸。

然而按照当时的物价上涨情况,如果退役后没有职业,这点薪水能够维持的生活水平是可想而知的。甚至出现了“将级人员退伍还乡后,社会地位未予保障,致受保甲人员欺压”的情况。这就难免使复员工作受到影响,复员官兵对国民党心怀怨恨,不仅影响社会安定,而且直接影响到部队作战士气。至于被裁军官,更是利用以往的社会地位和活动能量,四下串联,要求给以适当安排,以致最后酿成中山陵哭陵的一幕,对于国民党军队官兵士气是一大打击。

二、整编师、暂编师、新编师的出台

蒋介石原本构想的整军意图是:

“1946年须裁兵三分之一,军改为师,如有困难师可改为旅,旅辖两团,然后将这些整编过的师分布于国防要点或铁路公路线上,或边区须垦殖的处所,并分别将其改为筑路、垦殖部队等。第二步将编余的军官重新训练,以之分布于各军区,征兵入伍重组国防军。在此三年以内,不许任何部队募补,违者以私自招兵论罪。”

后来蒋介石召集军师长开会讨论整军问题,军师长们都怕整到自己,硬说整军不公道,主张各军师一律裁减三分之一,以示公允。于是蒋介石决定各军师平均裁减。每师裁一个团。整编为旅,即二师的军整编为步兵两旅四团制的整编师,三师制的军整编为步兵三旅六团制的整编师,炮、工、通、辎等军师直属部队不动。

围绕着整军,国民党军队内部发生过激烈的争论。奇怪的是:蒋介石、白崇禧、陈诚都坚决反共,而整军的态度各不相同。蒋介石坚决“反共”,国共两军在全国已广泛展开战斗,蒋军将领许多人都叫嚣停止整军,但蒋介石还是要整,陈诚希图迎合蒋介石意旨取宠也大声疾呼整军,对于蒋军要整,对满洲国及汪伪部队,更要坚决整编,声称国防军不能容纳伪军,以保持国防军的纯洁性,不特称之为自新军。

而且所有自新军,都只给智编第××纵队的番号。所有整编部队编余军,都成立军官总队加以收容,人数达数万也在所不顾,因此怨声载道矣。白崇禧认为内战不可避免,反对整军。我听说他主张在西北利用马鸿逵、马鸿宾的关系建立强大骑兵集团,以对付共军。蒋介石不同意,原因是蒋顾虑白崇禧利用回教(族)关系,如在西北形成强大势力,则尾大不掉,难以驾驭。

整编师实际上就不是师,而是军。是把一个军压缩成一个师,比普通军队里的师要高一级。比如孟良崮消灭的整编74师就是74军整编而来,74军最多时有5.5万人,整编后编制3.4万人。

1948年9-10月间结束整编制度,恢复军、师番号。随着1949年9月国民党驻新疆部队起义,最终结束整编军制。所以,整编师的兵力在2-3.4万人之间,也就是2-3个普通师的规模。所以说它是军也是可以的。

除了整编师和普通师之外,还存在一些新编师和暂编师。因为抗战开始后,各地方派系纷纷将自己的武装改编为正规军开往抗日前线,中央军自己也大量扩编部队,师的番号很快就超过了200个。

当时国民党政府将颁布的师级作战单位最大番号限制在了200(200师是杜聿明的机械化部队,戴安澜就是200师师长),后面的师的番号一概又从1开始,称为新某师,例如孙立人的新38师、廖耀湘的新22师战斗力都很强。

暂编师即内战爆发时,参加了整编但还没有被正式授予番号和还没有整编完毕的军队,都是以“暂”字开头,例如《亮剑》之中常乃超的“暂7师”。至1948年9月,由于国民党军队在战场上节节败退,蒋介石为了鼓舞军队的士气,又将整编师恢复为了军,从此整编师和暂编师的番号不再出现。暂编师则要弱很多了,大多是为了补充某战区兵员不足而临时组建,实力较差,比如东北的诸多暂编师,均难堪大用。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我来说两句
0人参与, 0条评论
登录并发表
安全提示
系统出于安全考虑,在点击“发送语音验证码”后,您将会收到一条来自950开头号码的语音验证码,请注意接听。
暂不发送发送语音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