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民盟、民进、教育界委员时强调,要“把思政教育‘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有效融合起来”。“两个课堂”的有效融合是新时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途径。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思政教育“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的深度融合提供了新动能。通过数字技术丰富“两个课堂”融合的场景、路径和范式,有利于突破时空限制、激活育人资源、增强互动体验、提升教育实效,实现思政教育从“平面化”向“立体化”的跃升。
以数字技术拓展“两个课堂”的融合场景。数字技术有助于推动教育发展,丰富教学场景。一是以数字技术丰富“两个课堂”的育人载体。借助数字技术促进“小课堂”的智慧打造,依托数字平台满足师生“大课堂”的教学需求,进一步推进数字教育发展,促进“两个课堂”为个性化学习、终身学习、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和教育现代化提供有效支撑。二是以数字技术拓展“两个课堂”的教学场景。社会“大课堂”拥有丰富的教学资源,传统“走出去”的方式受到时空限制,使得教学设定有较大局限。运用虚拟仿真技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红色文化资源等社会“大课堂”教学资源引进思政“小课堂”。三是以数字技术拓展“两个课堂”的实践场景。数字教育可以实现跨地域、跨领域、跨部门数字资源覆盖与共享。各教学主体应通力合作,充分发挥数字技术优势,建立统一、安全、便捷的数字资源传播交换通道,不断拓展实践育人与网络育人的空间和阵地。
以数字技术拓宽“两个课堂”的融合路径。数字技术有助于创新融合路径,增强实践动能。一是以数字技术推动专业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教学联动。思政课不仅要讲好理论,还要突出实践导向,整合校内、社会和互联网的思政育人资源,让学生在更广阔、多元的环境中,将所学理论知识通过实践体验、网络交互等方式转化为自身能力,实现知与行的统一。二是以数字技术推动全员育人与协同育人联动。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构建网络教研共同体,鼓励思政课教师开展“云端课堂”示范教学、线上集体备课等教研活动,提高教研活动的时效性与针对性。搭建信息共享的思政课教育教学资源库和云端沟通平台,融合党政干部、辅导员、专业课教师,以及校外专家学者、优秀校友等多方力量,统筹规划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构建课上课下一体、校内校外协同、线上线下融合的育人机制。三是以数字技术推动先进数字技术与传统教学方式联动。数字技术的发展将打破传统的“师—生”二元结构,构成“师—机—生”三元互动的智能化教育模式,实现课前课中课后的智慧学习。要利用数字技术变革教学方式,通过网络云端课堂孵育“金课”,实现思政课教学高质量内容供给、高水平理论研究、高效率教学服务,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获得感。
以数字技术创新“两个课堂”的融合范式。数字技术有助于丰富融合形式,激发教育活力。一是以数字技术助力构建“双线融合”教学模式。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突破“两个课堂”教学资源封闭化、分隔化、碎片化等局限,打造“两个课堂”的“双线融合”模式。二是以数字技术助力打造“双轨并行”资源体系。数字技术极大地推动思政教育资源在K12教育领域的共享共建,将思政“小课堂”以在线教育的方式下沉至基础教育阶段,有效弥补教育资源匮乏地区的思政教育短板。而在STEAM教育中,通过促进智能技术与教育教学(AI for education)、科学研究(AI for Science)、社会(AI for Society)的深度融合,为学习型社会建设提供有力支撑。三是以数字技术助力推进“双端协同”生态构建。以学习管理系统及其自建系统构建数字化教学平台服务第一课堂,以AI中台、5G+智慧教育等构建智慧化教学平台服务第二课堂,加强数字技术与室外实践教学科研、虚拟仿真实验实训、校园体育体测等重点场景深度融合应用,兼顾智慧对外辐射、智慧教学环境、一网统管平台,实现优势互补,形成“无边界教学”的智慧教学生态体系。
以数字技术提升“两个课堂”的融合质效。数字技术有助于强化支撑保障,提升融合质效。一是运用数字技术强化教师引导,推动多方协同。数字教育平台搭建起教师与家庭、社会之间的便捷桥梁,为教学主体之间的协同育人创造条件。教师可运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新技术实现社会“大课堂”“零距离”进入思政“小课堂”,设计融合多学科知识的实践活动。二是运用数字技术精准把握学生学情,提升育人质效。充分发挥大数据的可视化功能,建立学生“数字档案”,对学生进行精准“数字画像”,记录学生课堂发言、社会实践等多维度数据,推动教学服务实现定制化、个性化。三是运用数字技术完善评价机制,优化教学反馈。凭借具身智能的优势,将数字技术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质量评价,通过数字端口及时收集学生反馈的信息,打通“两个课堂”互评渠道,动态调整教育方法内容,提升教学服务科学化、精准化水平,形成立体化、可视化、人性化的“评价—反馈—改进”动态调整体系,助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分别为重庆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为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研究项目:23SKGH140成果)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