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巴掌宝宝”出生仅740克,90天生命闯关成功

孕27周出生、体重仅740克、皮肤薄如蝉翼、血管细如发丝,身长只有成年人的一个巴掌,经过广东医科大学东莞附属第一医院(东莞市东南部中心医院)医护人员90天的全力救治,这名“巴掌宝宝”闯过重重关卡顺利出院,创造了生命奇迹。

“手掌宝宝”意外降临

2025年3月1日,因感染巨细胞病毒,欢欢(化名)仅在妈妈的子宫里待了27周,就“迫不及待”地来到这个世界,比正常足月儿提前了三个月。出生时,欢欢体重仅740g,与正常新生儿出生平均体重3000克相比,相差甚远。全身皮肤薄得能看到血管,脏器发育极不成熟,呼吸微弱,连哭的力气都没有。

“孩子刚出生的时候,只有医生的手掌那么大,全身青紫,呼吸也很困难,我看着特别心疼,真希望自己能替她受苦。”欢欢的妈妈含着泪水,说话的时候声音都在颤抖。

要想把这个小生命成功救治,医护团队和患儿需要经历一道道“关卡”,如呼吸关、营养关、感染关等,任何一关的成败直接关系到这条小生命是否能够生存。

被送入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时,欢欢几乎没有任何自主反应。医护团队立刻进行了“黄金一小时”的救治,包括建立脐动静脉双通路,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替代,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通气,保暖保湿避光等一系列抢救。

“因是宫内感染了巨细胞病毒,导致宝宝严重的先天性肺炎、病毒性肝炎及喂养不耐受等并发症,呼吸机很难撤离。”新生儿科主任林立表示。这是早产儿综合救治中最为棘手的问题之一,也是导致早产儿死亡和后遗症的主要因素,需要帮助她尽早脱离外界氧支持。

为此,医护人员不断调整治疗方案,把治疗及护理重心放在抗病毒治疗、肺发育和肺功能的改善方面,经过耐心细致的综合治疗,欢欢终于在出生后2个多月完全离氧,未吸氧状态下,经皮血氧饱和度维持在正常范围内。

更为艰难的是,为提供新生儿生长发育所必需的营养,护士需要在宝宝细如发丝的血管上完成PICC置管穿刺,打通“生命通道”。每天喂养也必须精细到克,根据孩子的体重和健康状况,从0.5毫升、1毫升、2毫升慢慢往上加。所幸,关关难过关关过,历经90天的多学科联合救治,宝宝的奶量正常,呼吸平稳,各项生命指征趋于稳定,体重增长到2150克。

民生关怀兜底新生

为了让欢欢能尽早回到爸爸妈妈的怀抱,经过学科讨论,医护人员请爸爸妈妈一起对进行家庭整合式照护。医护团队化身“金牌教官”,指导父母学会七步洗手法、喂养拍嗝、呛奶急救、智护早教等新生儿护理方法。这增加了父母与宝宝的互动,让他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并支持早产宝宝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在妈妈温暖的怀抱中,欢欢吃得更多了,长得也更快了。

然而高昂的救治费用曾让欢欢的父母忧心忡忡。“三个月重症监护,我们做足借钱准备。不过医生告诉我们一个信息,只要在东莞出生的娃就能享受东莞医保待遇,能报销大部分费用。” 欢欢父亲感慨道,“我们之前完全不知道!最后报销完不到6万元,大大减轻了我们的负担。”

据了解,让欢欢一家受惠的正是去年4月实施的东莞医保政策,新生儿监护人可凭新生儿出生医学证明,于新生儿出生180天内在东莞办理居民医保参保缴费,不受户籍地或居住地限制,自出生之日起发生的符合规定的医疗费用均纳入医保报销范围。

经过90天的照护,欢欢的各项指标良好,终于健康出院了。一道道“生命闯关”离不开高精尖的医疗仪器,更离不开硬核的救治技术。广东医科大学东莞附属第一医院承担塘厦镇及周边镇区危重新生儿的救治及转运工作。随着校地共建以来,医院新生儿科不断加强学科建设,持续提升早产儿、超低出生体重儿的救治能力,正努力打造成为东莞市新生儿危重症救治中心。

文|姚梓婷

图|受访者提供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